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义务教育本质的特征是()A.强制性 B.免费性C.普及性 D.基础性2.师生之间在人格上是()关系。A.上下级B.依靠C.平等D.服从3.教师应该根据()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A.教师的喜好B.教育专家、上级部门和家长的要求C.学生的喜好D.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具体实践需要4.以下关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地位的描述,正确的是()A.学生是可以随意涂抹的白纸,在师生关系上处于从属地位B.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中心,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辅助地位C.全部的教育教学都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D.学生既是认识的客体,同时又是认识的主体5.“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开口说话”“让学校的一草一木都发挥教育影响”,这体现了()的德育方法。A.榜样示范 B.说服教育C.陶冶教育 D.品德评价6.调整教师劳动与法律制度之间关系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A.爱岗敬业 B.廉洁从教C.尊重家长 D.依法执教7.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为重点。A.实践 B.思维C.记忆 D.表达8.小勇私拿水果摊上的一只苹果,经同学揭发,被老师叫到办公室询问,小勇承认是第五次犯同样的错误了。老师问:“你为什么不改呢?”小勇说:“我……我也晓得不对,就是……就是有时忍不住。”针对小勇的问题,教师应从()入手进行教育。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9.能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有利于改善同伴关系的课堂管理类型是()A.竞争型 B.合作型C.个体化型 D.放任型10.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A.课外、校外教育 B.各科教学C.社会实践活动 D.主题班会1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总目标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只能是()A.心理健康教育课程B.一般学科教育课程C.心理咨询教育课程D.心理治疗教育12.()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点。A.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B.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C.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科成绩的提高D.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运用心理教育的方法、技术和手段13.学生不愿听取父母的意见,却又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精神上的理解。这一现象体现了其心理的()A.反抗性和依赖性B.闭锁性和怯懦C.高傲和眷恋童年D.否定童年和自卑14.情绪管理教育不包括()A.情绪认知教育B.情绪表达教育C.情绪调节教育D.情绪压制教育15.关于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A.高智力定产生高创造性B.高创造性有高智力C.创造性大小和智力高低无关D.低智力也能产生高创造性16.青少年阶段容易出现小团伙现象甚至违法事件,比如结伙吸烟、聚众赌博、斗殴等,其主要原因是迫于()的压力。A.父母B.老师C.班级D.同伙团体17.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A.思维程序B.调查研究C.验证假设D.撰写报告18.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制订班级工作计划 B.建立学生档案C.了解和研究学生 D.组织培养班集体19.在与学生谈话中,班主任不能犯的错误是()A.居高临下,显示教师威严 B.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C.有重点,把握分寸 D.抓住机会,因势利导20.公交车司机一边开车一边与乘客谈话,这体现的是注意的()的品质。A.稳定性B.广度C.分配D.转移2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反映了思维的()特点。A.概括性B.间接性C.深刻性D.独立性22.俗话说,“上行下效”,与此相关的德育方法是()A.实际锻炼法 B.陶冶教育法C.榜样示范法 D.品德评价法23.人们在解决新问题时往往习惯采用老方法,主要是因为受到()的影响。A.功能固着B.思维定势C.无关信息的干扰D.问题表征方式24.()教养方式能培养健康的“积极友好型”人格特征。A.放纵型B.独断型C.权威型D.保护型25.张宏刚当教师时,虚心请教,认真备课,努力把握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但随着对工作的熟悉和经验的增多,他越来越不重视备课和对教学环节的把握,认为上课就那么回事,备一遍课可以用好多年。张宏的行为违背以下哪一条教师职业道德()A.终身学习 B.热爱集体C.关爱学生 D.廉洁从教26.小静每逢重要考试就会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有时还会吃不香、睡不着。针对小静的情况,以下哪种方法可以帮助她()A.强调焦虑的负面作用B.强调考试的重要性C.告知家长学生问题D.指导放松技术27.有些父母对子女过度保护,在父母“保护伞”的呵护下,子女自身能力的发展往往受到限制,其人格也不能健康发展。导致这种现象主要的原因是()A.家庭经济条件B.父母教养方式C.父母文化修养D.父母个性特征28.教师在使用直观教学时,应遵循知觉的()规律,把讲授重点从授课内容中凸显出来。A.理解性B.选择性C.恒常性D.整体性29.知识的急速增长要求人们学会学习,所以()比知识教育更重要。A.能力教育B.灌输教育C.结论教育D.服从教育30.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老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听蚂蚁唱歌呢。”学生头也不抬,随口回答。“胡说,蚂蚁怎么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严厉的斥责让学生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侯老师发落,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对这位教师的做法,以下评议不正确的是()A.教育要实事求是,蚂蚁不会唱歌是事实,教师应及时制止学生这种不切实际的行为B.教师既要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也要重视对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C.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能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学会理解学生率真的想法D.教师要充分尊重并具体了解学生的行为的原因,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并因势利导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命题的正误,正确的请在题后的括号内打“√”,错误的打“”。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贵在细微处,贵在常抓不懈,贵在积累。()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任何人不得在中小学的教室、寝室、活动室等场所吸烟。()
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之间有一定的关系。研究表明,动机越强,学习效率越高。()
4.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表面上看是教育方法问题,实际上是教育观念问题。()
5.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灌输给他们正确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状态。()
6.小强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这天,他在课上与同桌打闹被班主任发现了。老师非常生气,对小强说:“你的课不要上了,回家把家长找来,什么时候你家长来了,你再来上课。”小强不敢回家,只好在教室外面站着。班主任的行为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7.建立学生成长档案是一种发展性评价方法。()
8.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基本保障。()
9.学生小刚上课经常迟到,班主任马老师请家长来学校。家长说:“我发现孩子近有些进步了。”马老师说:“进步什么?还不是那样?迟到的毛病屡教不改。你这孩子若能考上大学,我就不姓马。”家长被噎得一时无语。马老师的言行违背了尊重原则。()
10.学生处在心理断乳期会出现“不听话”“自作主张”“顶撞父母”“顶撞老师”等现象。针对这些现象,教育应充分发挥教师的权威作用。()
三、案例分析题(在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生物课上,老师问:“鸡蛋为什么会孵出小鸡?”学生答:“因为鸡蛋是生的。”老师说:“废话!鸡蛋是熟的你还不把它给吃了!别胡思乱想!”
以下对这位老师的课堂行为的评议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A.此做法是不尊重学生感受的表现
B.此做法没有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不利于师生互动
C.此做法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
D.教师在教育中对学生不符合“常理”的想法要坚决制止,确保教育的实效性
E.教师的幽默恰到好处,有利于避免学生胡思乱想,保证注意力上好课
2.有位教师在教《两条小溪的对话》时,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有位学生问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老师和蔼地问:“为什么呢?”“因为书中的原话太长,我背不下来,如果拿着书表演,又不太好。”
面对这样的情形,教师可能有以下几种处理方法,你认为不恰当的是()
A.鼓励学生:“你的意见很好,就用你自己的话来表演吧。”
B.警告学生:“不行,须按书中的原话说完整,这样才是学习!”
C.激励学生:“你说的有道理,能用上原话的尽量用,用不上的,就结合你的理解表演。”
D.很失望地告诉学生:“你真笨,这几句话都记不住。”然后请另外一位学生上台表演。
E.严肃教育学生:“用你自己的话一定不如书本上的原话好,别自作主张,以后用心点。”
3.小强平时读书很用功,认真听讲,及时完成作业,对所学知识能够自觉复习,看了一遍又一遍,从不懈怠。背诵语文、数学等有关知识时,总是一字不漏。尽管学习很刻苦,所花时间比别人都多,但他总是事倍功半,一到考试,该记的记不住、记得不准确,成绩不理想。
针对小强的情况,应如何帮助小强提高记忆效果()
A.让小强再多背几遍,十遍不行就二十遍,二十遍不行就五十遍
B.让家长多督促其反复背诵
C.帮助小强全面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建立意义记忆
D.根据小强的实际,教会他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记忆质量
E.指导小强用多种感官协同识记,提高记忆效果
4.林林学习成绩差,上课常睡觉,课后完不成作业。平时在学校表现不算太差,对老师有礼貌,但是做事比较冲动,很难控制自己。在情感上极度憎恨父母,很少与父母沟通,认为父母送他上寄宿学校是不愿意理他,只想疼爱妹妹一个人。而父母对他的成长却倾注了大量的爱心,但父亲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母亲又过于软弱。林林的行为大多是从父亲的行为中学来的。他易激怒,且欺软怕硬,同学因他喜怒无常而害怕与他交往。
对林林这样的学生,你认为以下教育方法正确的是()
A.采用与林林父亲相同的教育方式,使学校与家庭教育相一致
B.与家庭成员协调开展心理辅导,指导林林的父亲改变教育方式
C.协调家庭成员间的人际关系,使父母教育同步
D.帮助林林的家庭营造积极的心理氛围,让林林生活在和谐安全的家庭环境中
E.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主,隔绝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关系,避免林林受家庭教育影响
5.有一名后进生叫曾刚,人家咒骂他是“茅坑里的鹅卵石,又臭又硬”。曾刚自己也说:“我是好不了了,也不想好。”在学校讨论是否决定开除曾刚的会上,刘老师自告奋勇地收曾刚到自己的班上。谁想,曾刚不领情,处处与老师作对。一次,在迎接节日布置教室时,刘老师把任务交给了班委会,并“漫不经心”地邀请他参加。刘老师带领他和班委们一起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受到学校的赞扬,曾刚百感交集地掉下了热泪。为了巩固曾刚的教育转变工作,刘老师把教室的钥匙拴上红彩带,征求全班同学意见后,郑重地交给他,让他成了“红管家”。从此,曾刚这个“又臭又硬的鹅卵石”把硬劲移到学习上,终于在老师的帮助下,在全国数学竞赛中榜上有名。
以下对刘老师的做法的分析中,正确的有()
A.刘老师不抛弃不放弃的积极教育信念和行动
B.尊重信任学生,相信曾刚同学能向好的方面转化
C.给曾刚同学创造成功机会,让其体验成功
D.注重系统训练,逐步提高曾刚同学为集体做好事的成功体验
E.刘老师因势利导,充分挖掘曾刚的闪光点并促进其转化、迁移
2022特岗教师成师计划
扫描识别左侧二维码,开启22年特岗教师成师之路
点击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