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练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8月12日)

时间:2016-08-12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2016 初中

  • *备考没方向?
  • *考试时间不清楚?
  • *成绩看不懂?
  • *考试内容没有掌握?
  • *拿证之后何去何从?
  • *别人上岸也这么难?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每日一练】中学能力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外铄论的代表人物的是(  )

A.孟子   B.洛克   C.荀子   D.华生

2.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表现在(  )

A.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B.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C.文化体系                 D.教育为文化本体

3.我国现行的学制类型是(  )

A.单轨制   B.双轨制   C.单轨和双轨制   D.分支型学制

4.(  )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

A.教育目的   B.课程目标   C.教学目标   D.培养目标

5.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A.个体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社会主义制度      D.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6.在高年级运用得比较多的教学方法是(  )

A.讲授法    B.讨论法   C.发现法   D.读书指导法

7.(  )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A.孔子   B.荀子   C.孟子   D.韩非子

8.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  )

A.备课    B.上课   C.课外辅导   D.课外活动

9.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顺序是(  )

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

D.视具体情况,可有多种开端

10.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

A.教育方针    B.教育规律

C.教育目的    D.教育制度

二、辨析题

1.课程评价的目标评价模式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2.盲人失去视觉,通过实践活动使听觉更加敏锐的现象是感觉的补偿。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外铄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荀子、洛克、华生等。

2.D【解析】从广义上说,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教育又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化,因为教育既是文化的构成体,又是文化传递、深化与提升的手段。这就是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

3.D【解析】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4.C【解析】题干描述的是教学目标的概念。

5.D【解析】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6.B【解析】运用讨论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因此,讨论法在高年级运用得比较多。

7.C【解析】孟子认为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8.B【解析】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9.D【解析】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几方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10.C【解析】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二、辨析题【答案解析】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课程评价的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他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评价者不应受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影响,尽管这些目标在编制课程时可能是有用的,但不适宜作为评价的准则。

2.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盲人失去了视觉,会增强其听觉、嗅觉、触觉等感觉的感受性,以发挥其补偿作用。


2024教资上岸大本营

  • 考试公告
  • 成绩查询
  • 资格认定
  • 备考讲座

扫码进群,备考路上不孤独,互帮互助,共同上岸!

点击打开

手机登录确认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

— 登录账号,免费查看完整备考资料 —

每日一练

历年试题

面试宝典

时政热点

欢迎登录